「紐轉乾坤」古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部,有一塊四面環山的平原,蜿蜒迤邐著兩條河流。平原上有個很靠近海岸小鎮奧林匹亞,這里還是希臘大神宙斯的祭祀廟宇所在地。從西西里島和地中海沿岸都可以比較方便抵達,這就令奧林匹亞具備了優越的地理位置。 古希臘人遂在此地以競賽充當祭奠儀式,其實奧林匹亞賽事的第一個目的是敬神,所以它首先是一種集體宗教活動。 當時許多競賽項目,賽車、拳擊、射箭、標槍、短跑、摔跤似乎十分注重體能的比拼,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最快、最高、最強」,其實這個口號只對了一半。因為古希臘人將人的肉身視作神祗賜与的寶物,人是高於動物的獨特生物,是具有精神性、道德性的存在。這意味着人所能有的所有方面的優點,包括道德、心智、肉體、實踐各方面。用今天的話來形容就是「能文能武」,當時的希臘人將這種體能与智慧的全面發達,稱之為阿瑞忒(Aretē),其含義簡單說來就是卓越(Excellence)。 所以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其實就是「追求卓越」。 當時參加競賽的城邦,首先會先停止彼此爭戰,然後希望通過派出最好的選手取得勝利,增強城邦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也會為爭奪主辦權爭鬥不休,對與它不友好或挑戰它的主辦權的城邦也會採取抵制和剝奪參賽資格的行動。 但奧林匹亞賽會有一些標準要求參賽國共同遵循,就是參與奧林匹亞賽會的各個希臘城邦,都必須相信并確定自己是文明社會的一個成員,希臘人把達不到他們自身文明標準的國家或地區的人稱為野蠻人,這些野蠻人是不能參加奧林匹亞賽會的。 於是奧林匹克精神,又包括了「文明与和平」。 公元二世紀末奧林匹亞賽會就開始敗落,那時希臘已處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下令停辦賽會。 直至1894年,一位希臘文明的崇拜者、法國人顧拜旦男爵,主持了法國體育聯合大會,他邀請全世界79個國家的體育從業者赴會,商討恢復奧林匹亞賽會。這個賽會的現代名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亞這個地名成為形容詞,奧林匹克意為「來自奧林匹亞」。 當時全部的奧運會策劃設想都出自顧拜旦之手,他後來又籌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出於對希臘的尊重,還推舉雅典人德米特里烏斯·維凱拉斯擔任第一任主席。兩年之後,顧拜旦自己才擔任這個職務。 1896年第一屆現代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開幕。同古希臘奧林匹亞賽會不同的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全世界的盛會。 1921年顧拜旦男爵親自設計了現在奧運會的五環標誌,這五個環象徵著他心中「人類大同」的理想,也成為奧林匹克精神之一。 當第一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辦成功之後,希臘人曾經要求把雅典當作奧運會的永久主辦地,顧拜旦堅決不同意,因為他的理想是把奧運會變成全世界的盛會,所以必須打破地域性跼蹐。 他提出了各國競爭主辦國的完整方案。通過激烈的競爭,奧運會才有可能在全世界任何有能力舉辦的國家中輪流進行。 1924年,法國首次在巴黎舉辦了夏季奧運會,同年還在夏蒙尼舉行了首屆冬奧會。一百年之後的2024年,奧運會又回到了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的故國法國,的確具有特殊的意義。 「追求卓越」、「文明与和平」、「人類大同」才是奧運會從古希臘到21世紀的奧運精神。 這個四年一度的世界盛事,給人類一個難得的機會,放下分歧、仇恨和殘殺,各種膚色不同文化的選手雖然佩戴不同國家的標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運動員」。都秉承一種價值觀:「奧林匹克精神」,彼此公開公平競技爭取勝利! 奧林匹克精神跟在雅典點燃的奧運火炬一樣,炯照古今,永不熄滅。這種高貴的精神一旦失色,競技場就變成鬥獸場,文明也退返野蠻了。 在看巴黎奧運時,如果能從古希臘文明奧林匹亞留下的餘燼中,體味一下人性高貴的溫暖,我們對運動員的勝負、獎牌的多寡以及所謂「民族情懷」的煽情渲染就會不致太過在意,反而會有更多「天下大同」的包容,對勝利者報以掌聲及贊揚,對失敗者的同情及勉礪,對體育競技過程中彰顯出來的健力美也更加識得欣賞。 我們這些無緣躬逢盛會的觀眾,懂得一些奧運歷史和奧林匹克精神,當可獲得更多發自內心的喜樂与激情! (本文部份內容參酌法廣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