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轉乾坤」在紐西蘭過中秋節,準確一點說應該是「中春節」。皆因北半球的家鄉父老賞的是秋月,南半球的游子浮萍賞的卻是春月。 華人商家在奧克蘭多美麗路舉辦活動稱之為「月亮節」,既避免了季節的倒置,又植入了在地KIWI的文化,因為紐西蘭人一向習慣把「中秋節」叫做「moon festival」,也算是做到了華洋兼顧、中西貫通。 奧克蘭的中秋節目豐富,有漢文化展示服裝、茶藝与禮儀,書法演示和京劇,還有美食、舞獅、手工与月餅製作,藝文表演就更不可少了。 天空城賭場還特別製作了「中秋之夜」,吸引游人合家享樂的同時,當然也希望有人多多落注「大家樂」。 今年得眾好友相贈月餅三盒,傳統的「白蓮蓉」和「雙黃蓮蓉」各一盒,另一盒是新潮月餅。恰如在下過中秋,兩分傳統,一分時尚。 紐西蘭國家電台「中秋節」報導也出來了,介紹了在地華人過節之種種。也算是詳盡,只不過偏窄了些。紐西蘭畢竟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亞裔之中除了華人還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越南人。亞洲受中華文化傳播延伸的影響,許多節日背後的意義是互相通連的。不少國家都過中秋節,其習俗与形式也十分有趣。 中秋節在泰國叫「祈月節」。住在月亮里的不是嫦娥而是觀音,八月十五八仙會帶著壽桃前往月宮為觀音祝壽。所以泰國人在中秋祭祀的主要供品是壽桃。 泰國的月餅也以「水果之王」榴蓮和「水果之后」山竹作餡,變為自成一格的泰式月餅。 越南人過中秋喜歡舞獅和賞花燈,父母皆以兒童為中心,讓自己的孩子提鯉魚燈遊街,祈盼他們長大成人後能夠一躍登龍門。 跟越南一樣,馬來西亞也時興中秋節提燈籠。這跟馬來西亞華人先僑來自中國南方廣東廣西有關。中國南北節慶民俗不同,南方歷來喜歡在中秋提燈遊街。而北方卻在春節後正月十五才舉行「元宵燈會」。 馬來西亞月餅文化相當發達,顏色有黑有綠有紅有黃有藍,餡味有啤酒、蝦米、茶葉蛋甚至咖啡、珍珠奶茶和肉骨茶。可謂百味紛陳。紐西蘭華人餅家不妨借他山之石,做一些奇異果餡或青口餡月餅,說不定銷路會很好。 在韓國中秋節叫「秋夕節」,也叫「感恩節」。後來政府乾脆將日曆上「秋夕」改為「Thanksgiving day」。 一種屬於年糕類的「鬆餅」,取代中式月餅成為秋夕節代表性美食。韓國人在節日前夕會全家聚在一起製作鬆餅。 韓國人的媳婦最害怕秋夕節。在節前家中媳婦就要搜集食材和祭祀用品,在中秋前一天帶上這些東西到公婆家做祭祀的準備。中秋節那天媳婦要很早就起床手工製作祭祀供品,包括米飯、菜肴、湯与水果等等。一切妥當了家族中的男人才出現開始敬拜祖先。祭祀儀式結束後,媳婦和家中婦女要負責一大家人早、中、晚三餐包括洗碗清潔。所以有人稱這一天是媳婦「受難日」。 最特別的還是家祭之後,全家要去掃墓,清理祖先墳墓周邊雜草,灑酒敬拜。所以在韓國,中秋節這一天也是清明節。 日本則有兩個中秋節。農曆版的八月十五,稱為「十五夜」。國曆版的九月十三號,稱為「十三夜」。農曆版是從中國流傳過來的,而國曆版則是日本自身文化原有的中秋。兩個中秋都被保留下來并流傳至今。 日本人賞月時不吃月餅,吃一種「月見糰子」。 此物以糯米粉搓圓蒸之,食時裹上豆粉、花生、芝蔴、白糖甚至醬油。後來也包進各色餡料。這種日式糰子其實也是介於中國元宵与湯圓之間,加入了日本民族特色之後的食品。 圓形的月見糰子寓意著滿月,日本人將其擺成金字塔型,向月亮表達對農作物豐收感激之情。 月圓之夜,可以隨便取食拜月供品月見糰子。民俗有「月見小偷」之說,人們認為月見糰子被拿走,代表月亮確實收到并領受了供品。 在台灣過中秋,傳統的「月圓人團圓」本質仍存。但八月十五烤肉賞月卻是島內一大特色。 本是「一輪明月照萬家」,但醬油公司推銷烤肉醬的廣告詞「一家烤肉萬家香」,莫名其妙地讓大家開始在中秋節聚眾烤肉。 烤肉食材除了一般的牛雞豬羊肉片刷上烤肉醬,還有臭豆腐、香腸、豬大腸、糯米腸、蝦、小卷、秋刀魚、貝類、奶油金針菇、青椒、肉包蔥串等等。 有趣的是,燒烤爐上竟然出現一串串吐司片(切片麵包),還被稱之為不可或缺的「懷舊經典」,這才令人嘆為觀止。 拉拉雜雜寫了這些,只不過是想表示一點意思。各處鄉村各處例,節慶的形式內容或有異同,但人們對節日的期許寄望卻天下皆然。都与生活的豐足、團聚的親情有關,概而括之其實就是「幸福快樂」這幾個字。 在此謹祝各位中秋佳節幸福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