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誌」紐西蘭儲備銀行上次議息時把官方利率下調半厘,並很大機會在這個月議息時再減半厘,令人憧憬買屋可負擔能力會有改善,原因是供屋的利息支出減少。 不過,減息對於房屋可負擔能力是雙面刃。 減息令房貸利息支出減少,但減息同時可以穩定房屋市場,令屋價上升機會增加,從而打擊購屋可負擔能力;尤其是對首次置業者而言。 央行決定利率走勢,原來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把全年通脹率控制在1-3%內,但由於歷屆政府很關心市民的置業能力,並令前工黨政府把房屋可負擔能力,也包括在央行考慮利率升跌其中一個因素。 歷屆政府希望能穩定,甚至扭轉紐西蘭自住物業擁有率近30年長期下跌趨勢,原因是相信提高該擁有率可以加強社會和經濟穩定。 不過,專注研究紐西蘭房地產市場的經濟師Tony Alexander,未來私人房屋市場能提供更多可負擔能力物業的機會不大。 就算是增加供應,令房屋供求趨向平衡,在直至1990年代初期,紐西蘭平均屋價相當於三年平均工資的「老好日子」,不可能重臨。 目前紐西蘭平均屋價和平均年薪的比例是7倍,在奧克蘭的比率是更高。 該經濟師認為,要屋價和工資比率「回到從前」,需要地價和建築成本下跌或保持平穩,而工資持續增加。 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房屋數目增加未能壓抑屋價上升。 統計局數據顯示,新屋全年營建許可數目,由2011年的13,500,增加至兩年前的51,000。 新屋供應是顯著增加,但紐西蘭平均屋價自2011年以來上升約1.3倍,同期消費物價指數升35%,平均工資增加6成。 導致屋價上升主因是建築成本大幅增加。 令建屋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僅是建材價格急升和建築工人工資增加,還有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強健康和安全規定、營建費上升、新屋的保暖和防震要求提高等。 政府雖然曾提出通過大批購買去降低建材成本,或通過移民政策增加建工人;但這些政策在落實上看來出了偏差,未能令屋價顯著回落。 近兩年屋價回落接近一成半,主因還是紐西蘭整體經濟欠佳,高通脹和高生活成本,而商業和消費者信心處於低位,在在打擊置業信心,才是屋價回落主因。 新屋價格直接影響同區二手房的價格。 當一間新建排屋的售價也80萬的時候,同區一間雖在30年前興建,但有四房前後園雙車庫全幅地的業主,自然對這間二手房的價格,心中有數。 令人沮喪的現實是,地價下跌機會甚微,尤其是接近市心和名校的住宅區,建築材料價格提不斷上升;除了加快審批營建許可外,政府和市政府放寬建築規定可能性不大(不怕再出現漏水屋問題?) 當紐西蘭在近兩年來快出現第三次經濟衰退情況下,屋價也只是回落一成半;要屋價顯著下跌,除了有方法明顯下調建築成本外,實在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