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是流行于山西省晋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2006年,晋南威风锣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勇与晋南威风锣鼓渊源深厚。他每天都会研究三件事:做好威风锣鼓的“承传”、搞好艺术创作以及做好威风锣鼓“产业化”。 威风锣鼓演奏的其实就是临汾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的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一垫脚,二过头。这个锣鼓敲起来,场面威风、曲式威风、舞姿威风、声音威风,无处不在地展示着“威风”两个字。 当你站在壶口瀑布岸边,刮着风,那个沙子像刀子一样,从你脸上划过的时候,你就知道,威风锣鼓,是在怎么样的一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 威风锣鼓,它其实表现的是我们这块土地上,人们的一种精神的所在,而它打(出来)的这种威风,既是临汾人的威风,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威风。 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感觉对威风锣鼓特别痴迷,现在的威风锣鼓一定是我生命的极大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个老专家,说我们一直“蒙在鼓里头”,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鼓里头,每天就是去研究它、去琢磨它。 当威风锣鼓的鼓点节奏快的时候,我们就会用这样的转锤。当它的速度是中速的情况下,那么我们会这样。 我每天在做三件事。第一,我们要做文化的“承传”,我不叫“传承”,我叫“承传”,为什么,首先是我们在老祖先留下的这么多东西里头,我们到底承接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再说我们去传播,再说我们去运用。所以我们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做一件事,抢救性记录与保护,临汾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传统曲牌,而这些传统曲牌都缺少有效的保护。(我)走街串巷,然后只要有锣鼓的地方,我就去采访当地的老艺人,到现在为止,我们抢救性记录保护了1500多首传统曲牌。第二件是什么呢,艺术创作,因为当代人,他对审美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传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根。(第三)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我们一定要紧密地跟产业联系起来,我们得找到我们非遗的文化市场,年轻人现在不是不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缺少去向年轻人推介的平台和机会,所以我在针对年轻人这一块,我其实在2020年,然后我们就开启了我们的唐尧锣鼓的一个教学直播间,展示直播间,然后我通过现代的自媒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威风锣鼓。而同时,我们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进校园”活动。 下一步,张勇将继续开发“中华锣鼓文化园区”,打造中国民间锣鼓的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探索中国民间锣鼓的教学体系与学科建设。 新华社记者张哲,山西临汾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