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圖說事」 剛過去的三月,紐西蘭特別乾旱,不僅黃蜂激增;連園裡許多螳螂,也由全身翠綠變得楬黃,目的也是適應環境,加強偽裝。我遂找來一隻幼小的拍照,竟和豬籠草色調一致,渾然絕妙。 螳螂是紐西蘭的常見昆蟲之一,英文Praying Mantis,毛利話Rō。因數量逐年減少,已引起學者擔憂,呼籲政府開始保護這種綠色益蟲。 天氣乾旱,小螳螂由翠綠變成楬黃。 網上搜尋,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牠們生命力強頑,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已知2000多種左右,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 由撩撥螳螂的牙簽可知其小。 至於紐西蘭最常見的螳螂,拉丁學名Orthodera novaezealandiae,對於也有點農業的紐西蘭,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意義,因為螳螂能夠捕食農業害蟲,且不會為環境添加壞影響,比通過噴灑化學藥劑來除蟲要環保得多。而螳螂作為昆蟲界的捕食者,處於食物鏈頂端,但是在紐西蘭,螳螂亦有兩個天敵。 變成楬黃的小螳螂,在綠間又變特出。 第一就是上週說過,同樣因乾旱而激增的黃蜂 ;另外一個更厲害的,就是農藥,農藥不僅會直接殺死螳螂,還會間接餓死螳螂,因為螳螂要捕食的昆蟲都沒了。 小螳螂誤闖如時光隧道的馬蹄蘭花心內。 雖然大部份螳螂,都呈綠色。也有些呈楬黃。例如「枯葉螳螂」;更鮮豔如粉紅色的「蘭花螳螂」,就很少見了。儘管螳螂不會像變色龍那樣,戲劇性極速改變顏色,但螳螂天生會偽裝,也可隨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而變色。像奧克蘭三月時非常乾燥,螳螂會變成楬色,與週遭枯葉混成一體,不易被察覺。不過,這是在幾天內逐漸演變,而非如變色龍般瞬間偽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