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誌] 在政治上,對於很多華人來說,紐西蘭優先黨黨魁彼得斯(Winston Peters)是永遠敵人。 選票,華人從來不投優先黨。 其中主因,是優先黨在2003年大選中,彼得斯大打「反移民牌」爭取選票。 自此,優先黨和彼得斯的反移民形象是深入民心。 不過,是否反移民,彼得斯從來不是絕大部分華人選民那杯茶。 但這名在4月11日滿80歲,在政壇又剛好混50年的「政壇不倒翁」,他在紐西蘭政治上的確發揮了相當影響力。 彼得斯在50年前的1975年涉政壇,代表國家黨出選北地毛利議席,落敗;他在1978年於Hunua選區勝出,但需要通過司法程序重新點票,有資深政治學者認為,初出茅蘆的彼得斯已反映出他跌倒重來和窮盡一切也要勝出大選的個性。 政治學者同時認為,彼得斯的政治觸覺在他從政的首個10年形成,深受當時國家黨總理Robert Muldoon,而Muldoon在政治上走的是民粹路線,某程度是投選民所好。 彼得斯的政治手法及其獨特個性,令跟後來國家黨總理Jim Bolger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施正方針」起衝突,他公開挑戰總理令他被擯出內閣。 彼得斯憤而退出國家黨,並在1993年成立優先黨,出任黨魁,並在大選中保住Tauranga選區議席。 優先黨強調紐西蘭優先,跟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如出一轍;在這方面,彼得斯可能是特朗普的「啟發者」。 優先黨成立至今,一直被認為(事實也是如此)是彼得斯的一人政黨。 優先黨的成敗(能否取得國會議席)全繫於彼得斯的表現。 不少人認為,一旦彼得斯宣布退出政壇,也就是優先黨完蛋之日。 紐西蘭在1996年首次推行複合比例代表制(MMP)選舉制度,這個選舉制度令小黨更容易生存(取得議席)。 在1996年的大選中,當時只成立三年的優先黨,全數取得當時只有五席的毛利議席,加上獲得13.4%選票,令優先黨取得17席,成為組織政府的「造王者」。 彼得斯當時選擇跟國家黨組織聯合政府,但在兩年後由於建議出售威靈頓機場出現分歧而鬧翻。 在1999年大選中,優先黨失掉所有毛利議席,而優先黨黨票大跌至4.3%,不足取得議席的5%門檻,單靠彼得斯在Tauranga選區以僅僅多出的63張選票保住議席而令優先黨進入國會。 優先黨失去毛利選民支持後,他們把注意放在日益增加的長者人口,以爭取長者福利(在優先黨爭取得政府推出長者金卡,向長者提供優惠,此政策實行至今)去爭取長者選票,同時打出反移民牌這種民粹政速去爭取選票。 彼得斯大打反移民牌,有時會令人覺得優先黨走極右路線,但彼得斯一直主張的是中間路線,令他可以在國家黨和工黨之間左右逢源。 因此,彼得斯這名國家黨「叛徒」和曾跟國家黨組織政府的優先黨黨魁,在2005年至2008年支持工黨黨魁Helen Clark組織聯合政府並不令人意外,他在這三年出任外交部長,春風得意。 但在2008年大選前,迅速冒起的國家黨黨魁John Key在大選前明確表示不會跟優先黨合作,而優先黨在當年大選只取得4.1%黨票,其候選人並在所有選區中落敗,令優先黨再次無法進入國會。 很多人以為彼得斯的政途就此完結。 誰知這隻政壇不死鳥在2011年又捲土重來,優先黨黨票在當年選舉中升至6.6 %,優先黨在國會做了三年反對黨,在2014年大選中,優先黨黨票再增加至8.7 %。 在三年後2017年,彼得斯在大選後再次成為「造王者」,雖然國家黨在同一選舉中取得較多選票和議席,但彼得斯可能想報當年被國家黨「拋棄」之仇,選擇跟Jacinda Ardern領導的工黨組織聯合政府, 三年過去,Ardern甚得選民歡心的領導方法令優先黨在2020年大選中跌下谷底,只獲得2.6%黨票,又一次無緣國會。 這是大家以為年過70歲的彼得斯應該告別政壇,但想不到他又再一次敗部復活,藉著新冠肺炎,主動走進在威靈頓國會外支持示威群眾,反對工黨政府「獨裁」新冠政策,他這一搞局,令優先黨在2023年大選中,取得6.1%黨票,他又成為造王者。 彼得斯這次在討價還價下,支持國家黨成立包括行動黨在內的聯合政府,他再次出任外交部長,並在任期的前半出任副總理。 年滿80歲的彼得斯,快要把餘下年半時間的副總理職位,交給行動黨黨魁David Seymour,而以他目前的狀態,應該不會放棄在2026年大選再次領優先黨爭取議席。 這個政壇不倒翁,是再次被擊倒,還是繼續領風騷? 是紐西蘭政壇,甚至全球政壇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