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我们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正当建军八十五周年的“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为纪念当年“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伟大胜利,特将《雪域茫茫乐事多》公诸报端,企望大家同庆同乐。
进军西藏的干部、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在艰难困苦之中,谈笑风生,乐事连连,生发出许多色彩缤纷的花絮。 (一)大炮“失身” 进军西藏的路途十分艰险,随行的重武器没有汽车运载,偌大的大炮有时人拉马驮,有时遇到高山、急流,就要靠人搬、人抬。有时经过陡峭的山冈,羊肠小道,荆棘丛生,乱石滚滚。干部和战士只好把炮车同炮身分离,一一抬着上前,一步步挪移——火炮越山跨谷,穿林涉水,这是人民军队的创举。 “大炮一响,敌人逃亡”。大炮的威力,大炮的金贵,在解放战争中特别使人领悟。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之前,百万雄师齐聚长江北岸,一门门大炮虎视耽耽地怒视着南岸国民党守军营垒。在发动总攻击前夕的1949年4月20日,大炮发威,一举击败胆敢闯入解放军防区的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快速护卫舰,荣耀国门,震惊世界。紧接着,上级一声渡江号令,大炮再次发威,摧毁敌军苦心构筑的立体防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夕,天翻地覆慨而慷。”大军横渡长江,直捣敌穴,红旗插到南京城,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天,大炮上山,大家争抢着肩扛手抬,一门门大炮顺利移动。不料,在刚刚下坡的时候遭遇坑坎,一组扛抬火炮的干部、战士脚下打滑,炮身一端失重,将一位干部的一只大腿压伤致残 。后来,这位干部转业至5661学院担任图书馆馆长,他就是为许多人所熟悉的LBG同志。四十多岁的年纪,高高的个子,胖胖的身体,经常拖着一条瘸跛的腿,整理书架,分类图书。闲暇之余,眉开眼笑地给学员们讲述进军西藏的故事。 (二)行军“挂角” 在行军过程中学习文化知识,这是解放军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对古往今来人们争分夺秒、刻苦学习精神的宏扬。我国古代的优秀启蒙读物《三字经》有言:“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生活条件艰苦,徒步行军艰难,却能做到“学不辍”。他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如同隋朝的李密将书本挂在牛角就读一样,竟然把写好文字的纸板挂在前面一位战士的背包上或者炮车上,在行进时认读、背诵,“身虽劳,犹苦卓”,以身心的辛劳换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三)马踏“神鱼” 雪域高原大河流急,小河潺潺。行军途中,每遇小河,骑马的女兵总会心疼、心酸的长叹一声:“哎呀,偌多的游鱼“牺牲”在马蹄之下了!”小河窄浅,游鱼密集,常常被马蹄踩死。 有资料显示,进军西藏两年多的征程,队伍直线走了2000多公里,四路大军总行程8000多公里。女兵1100多人,虽然骑马者为数不多,可是一马四蹄,踩踏游鱼的数量可想而知。当地风俗,老百姓认鱼为神物,万万碰不得、吃不得,只能敬而远之。
我们的国土大、地域广,各处习俗不一样。在内地,许多人爱吃鱼,却不是通吃,而是选吃那些有鳞的鱼。有鳞的鱼在江河中可以逆流而上,不食腐物,内脏干净;无鳞的鱼(如鳗鱼之类),不能逆流而上,只能随波逐流。它们多食腐物,内脏不洁净。在雪域高原,无论什么样的鱼,藏民都是封口不食的,一言以蔽之:神物、神鱼不准吃。 (四)购物“鸡叫” 解放军战士、干部到达西藏首府拉萨,有时不免要上街购买一些东西。商铺老板、地摊小贩都不收人民币,只收银圆。他们认为纸币不可靠,银圆才是真货色。进军西藏初期,解放军口袋装着的都是叮当作响的真货色。有一回,一位部队司务长需要购买鸡蛋,藏语翻译人员没在身边,无奈只身前往商铺。不懂藏语,便用形体动作来表示:弓背曲腿,一手举到嘴边,五指并拢做圆筒状,张嘴发出母鸡下蛋后的报喜之声 “嘎嘎,嘎嘎”;另一手捂着下蹲的屁股,极力摆出母鸡下蛋的姿态。老板见状,马上理解其意,立刻把装着鸡蛋的木桶搬出来…… 司务长买好鸡蛋,虽觉尴尬,但办事成功,一路轻松,神清气爽,喜气洋洋,就跟刚下过蛋的母鸡似的,战士、干部们也跟他一样,神清气爽,喜气洋洋。
经过政策宣传、思想教育,西藏广大民众觉悟提高,信任中央的货币,看重人民币纸币的价值,后来银圆匿迹,纸币流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新西藏屹立在祖国大地西南边陲的雪原之颠。 后来部队开办藏语学习班,大家学习突飞猛进,上街购物再也不需要翻译和搞形体动作了。十八军干部WZB同志到5661学院工作以后,经常向学员模仿鸡叫买蛋的动作,乐得学员喷水、喷饭…… (五)巡逻“夜险” 1950年3月4日,由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领的第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上宣誓:“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出发后,行程辗转,经受冻饿劳累的煎熬、冰河雪山和严重缺氧的折磨,“过关斩敌”,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胜利到达雪域阳光之城——拉萨。长途跋涉,粮食供应紧张。中央决议:“不吃当地一粒粮食”。部队口粮一再紧缩,无奈只好从印度就近粮地用银圆购进一部分粮食和土豆之类急需品。战士和干部舍不得多吃粮食,悉心在土豆上下功夫。烤土豆、蒸土豆、焖土豆,一日三餐,顿顿土豆。大家不无幽默地说:“熟土豆,松绵可口,暖心健胃,上等的民众食材;生土豆,圆滚滑光,如弹如雷,良好的制敌武器!” 有时为了改善部队伙食,司务人员向当地牧民购进一只老羊,“缚而杀之”。伙房厨师细心铺排:羊头、肝肚水煮,羊排、羊腿火烧——牛粪炙烤。 雪域高原,气候干燥,牛粪经夏风干,无味无臭,如炭如柴,藏民烧饭取暖的宝物,草原、牧场俯拾即得。按照军纪规定,部队必须守法,公平交易。羊排、羊腿炙烤所余,剔肉弃骨,再把这些羊肉剁碎,搀加面粉,用酥油炸做羊肉丸子,留做大锅炒菜时的“添加剂”。炒菜所剩羊肉丸子,装入一个小口袋,以备后用。 一天,几个年轻战士夜晚巡逻,天寒肚饿,顺便溜进伙房,摸到那个盛装羊肉丸子的小口袋,每人偷偷品尝几个耐人寻味的“小宝贝疙瘩”。转天,厨师发现“夜幕下的秘密”,便把干牛粪切成碎块装进另一个小口袋里。晚上那几个淘气鬼又到伙房品尝“小宝贝疙瘩”,干巴涩拉,味道大变,咽不得,吐不得,苦不堪言。
驻拉萨部队吃土豆、品羊肉已经是他们的福分了。远在行进中途,给养跟不上而暂时断粮的部队战士,肚子就惨了。除了偶尔遇到一匹累死在路边的骡马可吃外,别无他求,只得到荒野挖野菜、捕捉“地老鼠”充饥,那味道也不比“牛粪丸子”鲜美,十八军53师政委(先遣部队司令员)WQM就跟战士们一起享用过了。如果有谁想夜幕下潜入伙房品尝“羊肉丸子”,那只是梦寐所求啊! 五星红旗飘扬在雪域高原,进军西藏的花絮犹如冰雪中绽放的“格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