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 事實上,中國人直的懂食,也識食。 至於是否惜食,則是見仁見智。 在筆者的原居地,近兩三年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 很多人離鄉別井,到其他國家生活,在飲食上也起了很大變化。 記得多年前仍在原居地生活時,興起了一個新詞:無飯夫妻。 意指不會在家中煮飯的夫妻。 這情況在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 上一代家長大多是男主內,女主外,母親在家照顧一家大細的胃口,除了假日,節日或有人生日或週年紀念等特殊日子,大家都會在家中吃飯。 隨著社會發展,新一代在完成學業後,均在社會打併,各自發展事業,年輕男女成家後,仍需各自工作,加上雙職,有兩份收入,消費起來自然較充裕,於是很多年輕夫妻也就下班後一起在外用膳後才回家。 另一重點是原居地處處是食肆,可以選擇平民消費,也可以上高級餐廳,吃的選擇是包羅萬有。 於是,很多年輕夫妻的廚房是形同虛設,只是用來煲水,或間中做個即食麵作消夜。 就算是這個年輕家庭有了下一代,絕大部分也會是聘用外傭負責家務和煮食事宜。 原居地的飲食文化一直多姿多采,但大都是介紹不同食肆或最新飲食潮流。 情況在近兩三年出現劇變。 主因是源於政治和社會的突變,導致很多人需要被迫離鄉別井,到其他地方過生活。 原居地社會變化和部分人民的離開,導致互聯網上出現很多新的資訊。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大家在網上分享移居海外後的「自煮生活」。 移居海外後,沒有人外傭,失去了過往很方便的飲食環境,例如「落街行兩步就可以食碗雲吞麵」。 於是,要吃回「記憶中的味道」,唯有自己落手做。 紐西蘭傳媒在鼓勵大家過自煮生活是很積極。 例如其中一個高收視節目是煮食比賽,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參賽者,在烹調上比併,最後勝出者往往能在飲食界有所發展。 另一個更貼地的飲食節目是以個別家庭為節目重點,由專家協助他們以較低的食品支出獲得健康美味食物。 說回那些跟筆者一樣為了「避秦」而離開原居地的人。 筆者通過互聯網,看到他們分享各自親自烹調的「美食」,實在是歎為觀止。 很多貼文的內容大致是:家中某某想吃某種食品,由於移居地不容易吃到,於是自煮起來。 貼文者更批成品展示,看圖片是似模似樣,色香味全。 自煮文化流行,或者是自煮可行,不能不感謝互聯網的出現,令到很多食品的烹調方法,可以通過上網學習,不善煮者可以參考各家之長,就算是一次失敗,也可再接再厲。 更重要的是通過各過貼文,除了可以看到各種自煮美食,也看到原居地人民的自強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