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我只听到前方同时传来的刺耳的刹车声,以及车辆沉闷而激烈的连环撞击声。随后就是原本宽敞的公路陆续拥堵,再后来就是警车、救护车呼啸而过。
等我的车辆经过事发地点时,看到一辆逆向行驶的小型的黑色车辆的头部几乎全毁,安全气囊打开,车内已经空无一人,但是,没有看到车内的血迹。正常行驶的白色宝马车,已经冲向隔离带,头部损坏不是很不严重的样子,车盖被撞开,车内安全气囊也是打开的状态,车内无人。白色宝马车的后面紧随的车辆与之发生追尾,不是很严重,车辆似乎还可以开,司机正在向警察讲述着什么,车内的女子在忙着收拾车内的物品。
每次看到交通事故,无论是视频、图片还是现场,我都心有余悸,非常的紧张。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对于驾驭机械,无论是自行车、三轮车,还是汽车,我从小到大都处于“不灵”的状态。
在我小时候,同龄人流行学习骑自行车,我对机械操作的愚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暴露:比我小的孩子,都可以骑着自行车四处转悠了,我依然只能推着自行车,总是不敢骑上去。因为我知道:只要双脚离地,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摔倒。
那会儿,放学后,哥哥姐姐都会在车后扶着,鼓励我蹬车。而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们不要松手啊”、“千万不要松手啊”、“松手了吗”、“完了”、“啊”,伴随的就是惨烈的摔倒声。
别人骑自行车都是关注前方,我似乎全身心都在看不见的后面,所以总也学不会。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自己也觉得很没有面子。盛夏季节,在他人都在午睡的时候,无聊的我就推着自行车,试图自己学习,可是,总也不得要领。有一次,天气太热,我推着自行车靠着一个墙根。看着身边的人骑着自行车已经可以玩各种花样。
那时候,学自行车都是从骑叉开始,熟练后是骑杠,然后是骑座,最后的高阶就是骑后座。当然,最高阶的就是只需要让自行车的单轮行驶,或者骑车时双手撒把,有的人甚至还会玩转圈等花式。
对于连骑叉都不会的我来说,除了满脸的羡慕,更多的就是无可奈何。当然,免不了我也跃跃欲试,把双腿放在车杠上,模仿着他们骑车的样子。当时我的自行车正在一个坡上,一只手扶墙,一只手扶把,无意间,双脚离地了。
依据物理学的斜坡理论:当车辆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向下滑行的动力,自然就会让自行车动起来。于是,猝不及防地,自行车开始向下滑动!
面对突然动起来的自行车,手忙脚乱之际,我只得让手离开墙壁,双手紧紧的握住自行车的前把,努力保持平衡,就这样,顺着坡道,睁大双眼,只能顺由自行车滑下去了!
没有任何的奇迹,毫无悬念的,十几米后,轰然摔倒了!
但是,这一摔,似乎让我开窍了:原来骑车的感觉是这样的!
我连滚带爬的把自行车再次推上坡,把双腿分开,然后离地,双手扶住车把,顺坡下去!二十多米处再次摔倒!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退上坡、顺坡而下、再次摔倒的循环,但是,我能自主行驶的距离越来越远。就这样,我鼻青脸肿的笑着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四十多年的生活中,我驾驶机械的最高段位就是骑自行车了。
来新西兰后,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不会开车?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与我对机动车辆的个人感受有关。
在2000年那会儿,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学车,我的确有买车和学开车的打算,甚至曾经把买车的定金都要交了的时候,发生了一起意外。
当时我住在北京定慧桥的12层,每天做电梯时,从上往下正好可以看到一个十字路口,其中一端连接着北京四环。那时候做教师,总有授课单位的车辆接送。在我等候电梯时,无意中听到楼下一声凄厉的刹车声和沉闷的碰撞声,几乎是同时,我转头恰巧看到一位横穿马路的行人被一辆从四环高速驾驶的车辆碰撞。那时候,我看到的场景,更像是看到一片树叶飘了起来,随后就是沉重的摔落的声音。远远地,我似乎能看到不远处行人被撞飞时甩出的鞋子,距离这位行人很近的位置。
在我眼前,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个生命像树叶一样的陨落了!对应的,驾驶车辆的危险,在我头脑中,再也无法去除了!
但是,造化弄人,很多事情,不是说内心恐惧,都可以逃避的。新西兰婚恋群发展到今天,终究需要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一对一的单身见面点有四处,可是,工作人员因为疫情而无法入境新西兰的时候,四处一对一的单身见面点,反而会成为一个问题。一旦这个问题总也解决不了,几年辛苦建立的一对一单身见面点,都会逐渐的被遗弃和冷却。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迫使我必须要学会开车。
听说我要学开车,单身群友们很热心。依据新西兰的驾照获取程序:我首先要通过新西兰驾驶理论考试合格后,需要在有两年全驾照资格者的陪同下练习开车,并且在半年后参加路考合格后,获得限制驾照。服务员@惠仪率先把新西兰驾照的理论试题及技巧发给了我,还有@明月光华和@刘洋提出可以亲自教我开车。朋友们的热情,更加促使我下定决心,克服恐惧,学会开车。但是,四十多年来对驾驶车辆的恐惧心理,可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消除的。
考理论的时候,很多群友教我很多的学习窍门,比如,只要我记住题目和对应的答案就可以了。我思考再三,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弄清楚了每一个理论题目的前因后果。通过几天的不断练习试题和模拟考试,两天后,我参加了理论考试,一次性通过了。
我记得群友刘洋第一次教我开车时,首先让我认识了车辆的主要控制部件,然后,教我怎么给汽车加油,以及一再重复车辆的启动、起步、停车的操作要点等等,我都很认真的记录下来。最后,轮到我开始给汽车启动打火时,我居然坐在驾驶位置上,浑身发抖,手心冒汗,但是,迟迟不敢发动汽车。
尽管刘洋为我示范了多次,并且带我在在公路上自由的行驶,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听到车被打着的发动机的声音,浑身胆颤!刘洋鼓励了半个多小时,我就是不敢把车打着,更不敢让车动起来。最后,因为家里有事,刘洋走了,让我认真琢磨一下。
我一个人坐在车里,待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一咬牙一跺脚,把方向盘打到最大,然后在店外空无一人的停车场位置,双手颤抖的把车打着,让车慢慢慢慢转起来!一圈,两圈,就这样转了五圈,突然有点开窍了:原来车动的感觉是这样的!
就这样,在汽车处于自然档的状态下,我慢慢地就敢开了。在我们店外的小停车场,我开了整整一夜的车,反复练习启动、起步、停车、左转、右转、打灯、直行、倒车等等。
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不敢踩油门,仅仅是使用自动挡的一档位。在我头脑中,似乎一踩油门,车辆就会突然的窜起来一样。
在小停车场,有一处斜坡,车辆一旦通过自然挡开上去,就会因为没有动力而动不起来。有一次开车的时候,遇到了这个上坡,车死活不动,惊恐再次袭来,我浑身冒着汗,脚就像踩地雷一样,万般无奈的轻点了一下,似乎做好了车突然蹿起来的心理准备。然而,我发觉轻踩油门,也不是一踩就窜起来的样子,加油后的动力是一个过程。于是加油门,我就会了。
尽管理论考试我只用了两天,但是我知道,实际驾驶汽车的操作,两天是不够的。驾驶车辆需要的是习惯,特别是看到教我开车的朋友们向我展示的“人车合一”的驾驶技术,让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们的“肌肉反应”: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车辆驾驶的熟练和内化。从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人形成一个习惯需要23天,而开车是一个系列的习惯养成,这就意味着需要许许多多的23天为基数的累积。
在学开车的实践过程中,反正我就是一个“笨”和“怂”,除了反复练习,我就是多请教,多琢磨,多总结。除此之外,我的确没有别的办法。我很期待这种对驾驶汽车的“笨”和“怂”能融入我的驾驶血液,成为我驾驶车辆的“肌肉反应”。
@明月光华第一次教我上路时,让我必须学会:眼睛看前方,余光关注左右,不断瞄着后方,同时要清楚前方路口的红绿灯、限速牌及车道等提示,时刻预判车辆的安全行驶。
这算是我学车以来又一个重大震撼!这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难很多啊!
之所以说难,主要是因为,我总感觉脑子不够用!这种眼观六路的同时达成的任务,很难实现的样子。
@明月光华说,他学车的时候,是先研究车模在各种复杂道路上行驶的过程,弄透彻后,再实际上路实践,不断验证。我也尝试过找一些车模或画一些路况图,但是,似乎不得要领,索性因地制宜,在店附近的居民小区,找了一个四边形的车道,为自己规定:每天练习三个小时,反复琢磨明月光华和刘洋教给我的开车基本要求。
一段时间后,我慢慢就明白了他们要向我表达的意思:
安全开车的基础是假定驾驶车辆的人都是按照同一个交通规则行驶。其次,每一个行车现状都有大概率的相对安全的方式。
例如:直行时,方向盘的方向与道路方向一致时,车就会很稳定。这就是正常行驶的意思。只要车辆处于正常行驶的状态,六个方向依次或同时都是可以照顾到的。
再比如,在新西兰,任何时候车辆都是靠左边行驶的,如果车辆在左侧正常行驶,那么,注意左侧岔口车辆和行人、前方车辆和行人,以及后方车辆距离。如果是中间道路行车,要注意两边道路车辆并线信号、前方车辆速度变化及后方车辆的距离远近等。以此类推,这就是主要驾车时需要规避的风险点,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行进中的车辆处于安全驾驶的状态。
当然,经历了一些剐蹭和手忙脚乱后,我也意识到:让车动起来与会驾驶车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刘洋教我说,在晚上开车或高速路上开车,我只需要关注车轮在车道内按照安全距离和速度行车就可以,一定不要让车左右摇晃,这会给后车或左右车辆带来不安或风险。任何的车辆行进中的变化,眼睛观察要在手脚变动之前,各种车辆信号要在车辆变动之前发出。特别是行进在各种道路口时,时刻要记住:路口即虎口!切勿“羊入虎口”!
刘洋说,新西兰国家级公路,特别是高速路,每一个车道都设置有车道钉。如果你感觉车辆发出“咯噔”的声音或细微的颠簸,这是在提醒你车辆过线了。如果你不是在并线,就要及时调整方向盘。千万不要关注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把自己的车开好,同时规避可能发生的意外,这就是驾驶车辆时内心的安宁。
明月光华教我说,新手开车,要学会通过参照线清楚你的车辆与其他车辆或车道线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说,他就是把车辆前方的喷水口为参照点,与道路线或道路边缘线做直线,如果与车道线或车道边缘是一条直线,这说明你的车辆实际距离车道线或车道,至少是20cm的安全距离,你就放心开。所谓的车感就是行进中的车辆与周边环境的安全距离的关系。慢慢把车感培养出来,开车的自信心就有了。
在反复的练习中,我不仅把四方形的居民小区道路,按照交通规则走的很熟练外,还在尝试进入不同的岔口,不断的找路口。发现:凡是道路名字带PL的,都是有道路尽头的路段,会有一个类似于像停车池的尽头。凡是道路有Cres的路段,一定是环形路段,会与居民小区的主要道路连通。居民区的道路,很多车辆都是停在路边的,通过明月光华教的安全距离,可以练习与停驻车辆的安全距离、练习掉头、练习车辆带速度的顺滑转向等等。
熟悉了大大小小的路段外,无聊时,开始通过民宅的标志记忆道路。比如,我发现了两只被撞死的猫的尸体。出现猫尸体的道路,我就命名为“猫尸路”,时刻提醒自己,要关注居民区道路的左右两边,甚至是路边的几只鸟,也要学会减速通行。因为民宅的道路是低速行驶,假如都能让猫、狗殒命,那么,一旦在实际的公路或高速路上行驶,对人身造成损害是可以预见的。
回到上午的车祸现场,很显然,黑色轿车的司机是一位新手,在右转弯的时候,错误地转入了左车道,想要刹车时,又把油门当做了刹车,与第一辆白色宝马车辆直接碰撞。白色宝马车,在相同撞击下,影响不是很大,安全气囊弹开。肇事的黑色车辆体量小,撞毁严重,车辆的头部几乎缩进去一半,虽然安全气囊打开,但是人已经送去救护了。白色宝马车和后面的白色车辆属于追尾,但是第一辆白色宝马车是直接与黑色车辆对撞的。黑色肇事车辆上,虽然没有血迹,应该是因为安全气囊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即便是如此,严重的的撞击也会让当事人脊柱遭受严重的损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诸如新手司机把油门当做刹车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不久前,在奥克兰的某小学,一位接送孙女的老司机把油门当做刹车,直接把幼童撞飞殒命的案例,充分说明:错误的驾驶并非只会发生在新手司机身上。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群友经历的交通事故。
群里有一位注册助产护士,她的工作就是每天四处去怀孕的新西兰家庭做孕期检查。这位助产护士外形靓丽,专业技能也很强,她还考取了医疗翻译执照,所以,她的职业是很自由的状态,而且收入也非常好。
之前为她安排一对一见面时,她对男士有要求,比如身高上啊,外形上啊,生活稳定啊等等,虽然要求很多,而且很细致,但是,以她的自身条件来说,都不算高。大多数男士见了她,也都是很满意的,她只是基于工作忙碌,迟迟没有结果。
2020年11月的时候,如往常一样,她按照计划去看望某怀孕家庭。车里放着喜欢的轻松音乐,从高速口出来后,习惯性的看了一眼后视镜,按照前方红绿灯提示,正好可以向右转,她习惯性的一脚油门直接通行,一切如行云流水一般。但是,在车辆出路口的瞬间,透过余光,她看到右手方向,感觉一辆宝马车在红灯面前居然不是停止状态,而是在加速!
她说,她瞬间慌了,虽然看不清司机,但是真的能感受到这辆车的司机必然也是满脸的惊恐!她说,她甚至能感受到司机是一位年轻的女士!车辆还在瞬间加速!她下意识的死死踩下刹车,想转向已经来不及了,只希望对方车辆能快速通过!
伴随刺耳的刹车声,还未等她的车后身抬起,她说,她仿佛看到一束白光从右侧窜出,同时一声巨响,她的车如同被施加了魔法,顺着左手方位被抛起来!嘭的一声,眼前突然出现了白色,她双手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握住方向盘,紧张的闭上了双眼!同时,她的内心传来一个声音:完了!
她说,当时很奇怪,头脑中突然充溢出很多的画面:都是女人在自然分娩时痛苦状态:死去活来和大汗淋漓的交融,非常地清晰。
她说,自己很幸运,除了受到难以平复的惊吓和非致命骨折,她几乎毫发无损,但是,对方车主却香消玉损了。
最后,她说:生命之所以美丽,并不是坚不可摧,而是脆弱的如风中的树叶一样:诞生生命和失去生命的瞬间,都是一样的。
安全驾驶,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