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達人一向比較喜歡去Botany魚市場(Oceanz Seafood)買海鮮。這是一家連鎖店,在亨德森(Henderson)、阿爾伯尼(Albany) 、蜜心灣(Mission Bay)和紐林(New Lynn) 還有其它地方都可以見到同一間公司的招牌。 2003年一位釣魚發燒友創立Oceanz Seafood這間公司,假如達人沒有記錯的話,Botany魚市場就是那一年的八月開張的。 達人覺得食海鮮首先「貪新鮮」。海鮮不新鮮,就不好吃了。 Oceanz Seafood公司有自己的捕撈船隊,有漁獲供應鏈「由海水到餐檯」的優勢,所以她們賣的海鮮通常比較新鮮。 店內的品種少不了屬於紐西蘭代表性的鮑魚、小龍蝦、生蠔、綠唇青口。本達人都喜歡,但這些頂級海鮮不能當作我們主婦的家常便飯。 我平日最常買的兩樣東西,一樣是「白飯魚」(Whitebait) ,另一樣就是龍䠢魚頭了。 講起Whitebait,記得在報紙上看到過電台主持人韋立的一篇文章,介紹Whitebait其實是一種Kokopu淡水魚的幼魚,Kokopu魚中文名叫「南乳魚」,屬迥游性魚類。Kokopu的卵孵化成幼魚之後會順流而下出海,在咸水中生長幾個月後,再次迴游進入河口逆流而上,從此就在淡水中長成大魚。 原來進入我五臟廟的小魚都是「魚的兒女」,只在大海里自由自在活了不到半年,就從此不能長大,真是覺得自己有點殘忍。 達人還發現盡管中西美食的做法有很大差異,但是泡制Whitebait就幾乎用同一配料和方法,都是打散鷄蛋混入小魚煎成蛋餅。 再講龍䠢魚頭,記得去加拿大探親時,在溫哥華魚市場也可以買到,不過當地人叫它「蛇鱈」,光聽個名就心里發毛。在「龍蝦宮」飲茶,又聽人講龍䠢不是石斑,因為龍䠢是魚皮包魚鱗,而石斑是魚鱗包魚皮。達人關心的倒不是這些「燒腦」的細節,只關心怎樣把巨大的魚頭刴成小塊。 在魚市場擺出來賣的魚頭雖然已經「斬件」,但是每件都有近二十公分大小,根本無法放入家中的鍋。 要遇到好心的櫃員高抬貴手,幫忙用專業的刀「斬件」,今晚的「豉椒魚頭」才有著落。 達人對煮龍䠢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就是先盛碟隔水蒸十來分鐘,再另用姜蒜豆豉添入適量糖与生抽搗碎成蓉起鑊,加酒兜炒巳蒸熟的龍䠢頭,最後灑下蔥花就可以上檯了。 達人自知貌侵,不敢自誇出得廳堂,但是大概還是勉強可以入得廚房的。 |